一部影片的表達語言,由畫面、音效、同期音與配音等基本構成。其中,畫面自然是最重要的基本要素,畫面的表達方式不一樣,對影片內容會起到非常大的改變。要想把影片內容表現得飽滿、到位,那么畫面的影調、構圖、曝光、視角等細節都要精細安排,才能統一形成完美的、適合主題的表現力。
為什么要調色?
如果一部影片,不進行調色,或者調色不正確,會在視覺上大打折扣,本來可以影響觀眾情緒的畫面,因為平淡無奇的色彩而達不到目的?;蛘?,調色過于夸張和隨意,本應該平和的畫面卻顯得突兀和做作,這也是不允許的。
合格的調色,應該是完全與影片主題相吻合,不溫不火,不夸張,不炫技。
沒有調色的影片是粗制的半成品,調色不正確的影片是半廢品,調色也是雙刃劍,過猶不及不可取、恰到好處才行。
怎么進行調色呢?
對于色調,往往不會在前期進行調整和設置,前期盡量提供“標準”拍攝?!驗?,不同的畫面素材,可能會在后期用在不同的場景和氣氛中。前期不能判斷后期處理的所有要求和操作,所以,前期更重要的是把握好構圖、曝光這樣后期很難處理的環節,而色調,只要提供準確的白平衡即可。
當然,模擬夜景、晚霞渲染之類的白平衡也算前期工作,這可以適當改變色調色溫,使其大致符合后期要求。前期能做的都在前期做,但不要過分改變太多,那樣,會給后期造成麻煩。
前期素材拍攝完畢,在后期機房,制作師會領會導演意圖,根據影片風格,確定色調風格,對前期素材進行一級和二級校色,其目的是把素材這些“蔬菜”做成不同味道的“菜肴”,這完全取決于“廚師”對菜肴的制作手藝
如果說,一道菜是由色、香、味組成,那么,影視后期的調色就是其中的視覺元素,而影片的節奏、蒙太奇剪輯手法等則是影片的味道。調色可以喚起觀眾的觀賞情緒,甚至改變一部影片的風格,都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。
對色彩屬性深入理解
色彩,是光在不同介質上的反射結果。不同材質,對光的色譜吸收不同,才有了不同的色彩表現。本質上,除了太陽和燈光等發光體,一般物體是沒有色彩的,是對光的不同反射能力才產生了各種色彩感受,而這些色彩的物理屬性,也會隨著光的強弱、角度等不同而發生改變。
雖然我們通過白平衡偏移,也能改變色彩,但這不是一個好辦法,白平衡改變是機器對色彩的不正確還原得到的。
其副作用就是,可能對真實環境的某些色彩還原偏差過大,甚至產生嚴重的噪點。我們應該盡量在前期布光中,先把色彩的分布進行妥當安排,不靠機器去人為改變,靠燈光的不同照射角度和強弱、增減不同的色溫濾片等方法,改變光線的物理屬性,讓攝像機處于標準的主體色溫范圍。
把握色調的三種屬性
色相——是一種色彩區別于其他的色彩的屬性,盡管自然界的色彩極大豐富,但我們觀看影片的媒介卻遠遠不能還原那么多色彩,前期攝像機可以記錄很高的色彩色域范圍,而電視機這類的媒介,僅僅能夠接受8bit色彩,也就是說,前期色相很豐富,后期制作中,只是提供了更多的可控范圍,真正能夠讓觀眾欣賞的色域要壓縮不少。
飽和度——簡單理解就是色彩濃度的大小。飽和度太小,色彩黯淡,缺乏足夠的色彩沖擊力。飽和度過大,則顯示出明顯的色彩視覺刺激,讓人更加醒目地感受到色彩的力量,但是,飽和度過高,會給暗部色彩產生明顯的噪聲,這種噪聲干擾,是視頻調色的底線,應該在處理飽和度過程中,既要保持一定的飽和度,又要接近但不能出現噪聲的那個閾值。
明度——是一種色彩的純潔度、通透度,明度高,則色彩干凈準確,明度低,則色彩有些混沌。調色中,未必要追求所有色彩的明度都是很高的。當需要表現的主體需要高明度的時候,必然要用其他輔助物體的低明度做對比。光線在色彩明度中起到關鍵作用,光線較強,明度則高,光線較弱,明度則低,必須充分利用布光,改變明度的大小。
現實中,我們常??吹讲煌纳虡I環境,色彩基調也是不一樣的,這和影視制作異曲同工。
比如,我們會感受到大多酒店、飯店采用暖色調照明,就是營造一種安全、溫馨、放松的感覺,在飯店,則可以激發食客的食欲。而冷飲店之類的環境,大多使用冷色調,強調清爽、冷靜的主觀感受。
理論上的東西實在太多,每個人的審美也不盡相同,最后的成片色調還要看大家自己得審美和發揮哦。